Custom Thumbnail
题图:The Economist

2025年,中国企业将继续走向全球

美国的关税正在推动中国公司向海外扩张。

在西方跨国公司中,“外包”已成为一个令人反感的词语。那些曾为降低成本而积极将生产转移到海外(尤其是中国)的公司,如今都在强调对本土发展的承诺。然而现在,形势发生了逆转。中国公司正将业务转移到海外,在全球各地投资建设新的生产设施。这一趋势将在2025年进一步加剧。

对于希望向美国出口产品的中国公司而言,海外运营已成为必需。将生产转移出中国,可以避免特朗普第一任期实施、并被拜登政府延续的美国关税。随着特朗普再次当选,以及对中国出口商品征收60%或更高关税的可能性增加,寻找海外基地的竞争变得愈发紧迫。

这种战略考量已超越了单纯的贸易战。在其他国家进行本地化生产,不仅可以开拓新市场,还能使中国生产商规避未来的贸易限制。这种做法既可以赢得当地好感,有时还能获得政府补贴。同时,这也反映出中国经济低迷的现实。过去几十年,蓬勃发展的国内市场足以满足中国大型公司的需求。而今,面对房地产行业低迷引发的长期经济放缓,国内市场已不再是最具吸引力的选择。

这种转变体现在中国企业的“绿地投资”上。2023年,这一投资达到创纪录的1630亿美元(见图表),主要分布在西方国家以外的地区。沙特阿拉伯、马来西亚、越南、摩洛哥和哈萨克斯坦成为五大投资目的地。2024年的投资势头依然强劲。电动汽车制造商比亚迪已在匈牙利建厂,并于7月宣布对土耳其投资10亿美元。长城汽车于2024年1月在泰国开设汽车厂,长安汽车的工厂也将于2025年3月在泰国投产。卡车制造商北汽福田汽车正筹划在墨西哥投资10亿美元建设电动汽车工厂。2024年前九个月,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总额达1240亿美元,同比增长9.2%。

2025年,中国企业将继续走向全球

上市的中国公司仍显示出“宅家”特征。它们的海外收入仅占总收入的10%,而日本公司这一比例达35%。不过,一些先行者已经取得突破:苹果供应链中的电子企业歌尔股份和立讯精密近年在东南亚快速扩张,目前海外收入分别占到93%和89%。

这类海外扩张蕴含着巨大机遇。若执行得当,可有效缓解贸易紧张局势。中国企业,尤其是汽车制造商,正在效仿日本企业的发展路径。上世纪80年代,华盛顿与东京间的贸易紧张关系达到顶峰,但本田、日产和丰田等公司在美国建立生产基地的大规模投资最终缓和了这种紧张关系。虽然中国汽车制造商可能难以进入美国市场,但向海外扩张将有助于改善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关系。

然而,这种转型也存在风险,正如在海外经营的中国光伏电池板制造商所遭遇的情况。美国商务部认定他们在东南亚的生产基地主要用于中国产品的最终组装,并于2024年6月对这些企业征收新关税。随着更多中国企业为规避即将到来的关税壁垒而转向海外,他们可能会发现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范围仍能触及他们。

本文由未来学人编译,原文作者:The Economist,审校排版:从林点击查看原文链接

翻译作品,原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来学人仅提供翻译服务,不对原文内容或观点进行任何修改或代表。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赞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好文章值得赞赏

相关推荐

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