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领域长期以来由美国和欧洲主导。不过,根据Rest of World的分析,近年来非西方国家之间的人工智能研究合作日益活跃。研究显示,过去10年,非西方国家的人工智能研究人员参与的跨国研究合作显著增加。
《世界其他地区》的分析基于乔治城大学新兴技术观测站(Emerging Technology Observatory)的数据。该机构的国家活动追踪器通过专利、投资和研究论文等指标衡量各国的人工智能创新水平。这个工具从六个学术研究平台收集数据以维护超过2.6亿篇研究论文的数据库。
《世界其他地区》利用这些数据分析了过去10年中,哪些非西方国家发表了最多合作研究论文,以及它们最主要的合作伙伴是哪些国家。研究论文必须至少有一位来自该国机构的合著者才能计入。
新兴技术观测站分析师扎卡里·阿诺德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人工智能是一个高度协作的领域,全球各地都有各类AI研究人员和工程师。通过相互合作,这个领域的发展明显加快了。”
研究表明,跨境合作对所有科学领域都至关重要,因为不同背景和价值观的研究者能确保研究成果反映多元观点和社会背景。这一点在人工智能发展中尤为重要。
阿诺德指出:“在应用型人工智能研究中,即使是稍微将有前途的AI工具或方法移出其开发的特定实验室或社会环境,也常常会导致失败。情况会以难以预料的方式迅速恶化。因此,在不同环境中进行跨境测试变得极其重要。”
数据显示,过去10年,美国和中国始终保持着最紧密的人工智能研究合作关系。近期,中国与新加坡和沙特阿拉伯等国的合作也在稳步增长。2014年至2024年间,发表合作研究论文最多的10个非西方国家和地区依次是中国、印度、日本、新加坡、韩国、沙特阿拉伯、巴基斯坦、马来西亚、巴西和中国台湾。
由于研究开始到发表之间存在时滞,2023年和2024年的数据尚未完整。但这些国家和地区在2023年发表的跨国合作论文数量已超过2022年全年,表明这一上升趋势仍在持续。
从事人工智能研究的国家主要与中国、美国或欧洲国家合作。沙特阿拉伯是个特例,其主要合作伙伴是巴基斯坦、印度和埃及。马来西亚则主要与中国、印度、沙特阿拉伯和印度尼西亚合作。
这些研究合作多集中在计算机视觉领域,该领域致力于训练计算机解读照片和视频信息,应用于面部识别和自动驾驶等实际场景。马来西亚大学高级讲师萨伊达尔·拉扎利·阿祖里表示,研究人员正在探索这项技术的新应用方法,这对推动人工智能创新至关重要。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马来西亚大学和马来西亚区块链公司Zetrix目前的合作项目,展示了跨境研究如何连接公共和私营部门。该项目正在开发区块链和人工智能技术,以促进中马两国贸易发展。
作为项目首席研究员的阿祖里强调:“开展这类研究离不开政府支持。”
阿祖里期待未来加强与美国的合作,特别是在微软和亚马逊等美国科技巨头在马来西亚建立数据中心的背景下。他认为,这类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吸引更多研究人员和投资。“我们可能还面临一些尚未发现的未来挑战,”阿祖里说,“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依靠跨境研究。”
本文由未来学人编译,原文作者:Khadija Alam,审校排版:从林,点击查看原文链接
翻译作品,原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来学人仅提供翻译服务,不对原文内容或观点进行任何修改或代表。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